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两点易配宝,手机屏幕幽幽照亮你的脸,你翻来覆去,脑海里不受控地回放:
今天对老公说了重话,一个大男人红了眼眶…… 妈妈又说为了我牺牲了大半辈子,听着都很难受…… 如果当初早点带父亲去医院,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
这种感觉就是内疚,它像是玻璃碎片一般,在寂静的夜里反复切割着你的神经。
有些内疚是良药,能提醒我们去修补关系;有些却是他人递来的刀子,让我们困在无形的枷锁里;还有些是命运烙下的印,需要用后半生去疗愈。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情绪——内疚。
01
内疚的三副面孔
1)自发性内疚:修复关系的良药
同事小雯最近跟我说起她的 \"内疚时刻\":
加班到十点回家,发现老公蜷在沙发上睡着了,手边还放着她最爱吃的栗子蛋糕,因为她随口抱怨了句“加班好累,好想吃点甜的”。
那一刻她眼眶发热,自己常常因为工作压力大对老公发脾气,而老公的体贴让她觉得很内疚。
这种因为伤害了别人而产生惭愧、自责的情绪,就是自发性内疚。
这是一种健康的内疚情绪,它就像良心的闹钟,在我们偏离善意轨道时轻轻敲响。
只有心里在乎别人的人,才会因为自己伤害了别人而自责和内疚。(标题出处)
适当的自发性内疚可以促使我们改正错误,增强责任感,并采取行动修复关系。
2)被制造的内疚:以爱为名的枷锁
朋友小敏的妈妈有句口头禅:\"要不是为了你,我早跟你爸离婚了!\"
大学选专业时,她想学设计,妈妈哭着说:\"你知道我为了供你读书多辛苦吗?选个师范吧,稳定,将来也好照顾我。\"
毕业找工作时,妈妈又说:\"你要是去了外地,以后我指望谁?我这辈子为你牺牲这么多!\"
后来小敏谈了男朋友,男方家境虽然普通,但人很上进。
小敏妈妈总是念叨:\"我为了养你付出那么多,就是想你嫁得好!\"
这一切都让小敏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在与母亲的关系中痛苦不堪。
这就是被制造的内疚,是一种以爱为名编织的情感枷锁,常见的\"内疚诱导\"有三种:
·指责型:通过指责来引发你的内疚感,以达到操纵目的。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伴侣吵架时说:\"你要是真的爱我,就不会让我这么难过。\"
对方通过指责,把属于他们的情绪归咎于你,让你产生“我错了”的内疚感。
·讨好型:通过违心的讨好来诱导你产生内疚的情感,以获得“补偿”。
例如在亲密关系中,一方总是违心地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迁就另一方,让另一方觉得愧疚,从而在关系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牺牲型:通过不断强调自己的付出与牺牲,让你觉得很愧疚。
例如朋友小敏母亲经常说的“我为了你……”,这种强调自我牺牲的话语,像无形的鞭子,抽得人抬不起头。
这种被制造的内疚有多可怕?它会让我们逐渐失去自我判断能力易配宝,把别人的情绪和需求放在首位,甚至为了缓解对方的“痛苦”而委屈自己。
所以我们需要学会辨别和处理这些被他人制造的内疚。
3) 创伤性内疚:灵魂深处的烙印
来访者小月总会说:“我妈是因为我才去世的。”她刚开口说出这句话,眼泪就掉了下来。
小月的母亲在生她时难产去世,这让她一直带着内疚和痛苦活着。
因为重大创伤而产生的内疚,被称为创伤性内疚。
创伤性内疚最常见的来源之一就是丧失。人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存在或自己的决定,认为自己带来了不好的结果,从而感到深深的内疚。
例如,一位母亲在难产中去世,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内疚,认为是自己的出生导致了母亲的离世。
又如,有些父母亲因为某些原因无法让自己的孩子出生,他们对此也会有深深的内疚感,觉得自己剥夺了孩子的生命。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桥段,孩子因为“任性”导致父母意外去世,孩子从此陷入深深的内疚之中无法自拔。
这种内疚就像灵魂的烙印,哪怕理智知道“这不是我的错”,但情感上难以释怀,创伤性内疚需要被看见、被疗愈。
02
与内疚的和解之道
1)自发的内疚:修复关系的四部曲
以同事小雯为例,她在对老公发脾气后产生内疚时,可以这样做:
·表达内疚: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承认自己的错误:“老公对不起,我对你发了脾气,我感到很内疚。”
·请求原谅:请求对方的理解甚至原谅,不必认为这是暴露脆弱:“希望你能原谅我。”
·承诺弥补(或改进):给出具体的弥补措施或改进计划:“以后我会学习情绪管理,工作之余也会多陪陪你。”
·付出行动:行动让改变发生,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承诺,让对方看到自己的改变,重新修复关系。
2)被制造的内疚:筑起篱笆的四步骤
朋友小敏在经历了无数次崩溃后,终于学会了如何面对妈妈的“内疚操控”。
·承认感受:可以共情他人的情绪,但是不必认为自己对他人的情绪负有责任。
当小敏的妈妈再次发起“内疚操控”时,小敏没有像以前一样沉默,而是说:“妈,我知道你跟爸吵架很难受,我能理解你的委屈。”
她共情了妈妈的情绪,但没有接下“都是为了你”的责任。
·客体分离:区分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
“你和爸爸的婚姻,是你们两个人的选择,就像我以后的婚姻,也是我自己的选择。”
小敏清晰地告诉妈妈:你的婚姻课题属于你,我的人生课题属于我。
·建立边界:向对方表明自己能够承受的能力边界。
“你每次这样说,我都会觉得很大压力,甚至害怕回家。”
小敏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她无法承受母亲过多的情绪,最终建立起了边界。
·保持距离:如果对方依然如此,则需要先保持距离。
即使妈妈开始哭闹,小敏也尽量平静地说:\"妈,等我们都平静了再聊。\"
保持距离不是逃避,而是保护自己的能量,避免被负面情绪淹没。
这个过程很难,小敏第一次这样做时,手都在发抖。
但几次之后,她发现妈妈虽然还是会抱怨,但频率降低了,而她自己的内疚感也明显减轻了。
被制造的内疚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泥潭,你越是挣扎,陷得越深。
只有学会筑起篱笆,把别人的情绪还给他们,才能守住自己的心理边界,让自己从操控中解脱出来。
3)创伤性内疚:疗愈创伤的四道法
来访者小月在我们场域能量的加持下,与自己的母亲来了一次深度的连接,她在心里郑重地跟母亲完成了一次对话。
第一道:道歉。
“妈妈,对不起,我曾以为是我害了你。但现在我知道,生我是你的选择,爱我也是你的选择,对不起让你承受了痛苦。”
第二道:道谢。
“谢谢你用生命和爱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虽然你走了,但你善良和坚强的品质,我一直都记在心里。”
第三道:道爱。
“妈妈,我爱你。你是最好的妈妈,我为你是我的妈妈而骄傲。”
第四道:道别。
“妈妈,你已经完成了你的使命,现在该我好好生活了。我会带着你的爱往前走,你不用担心我。再见,妈妈。”
完成这次对话后,小月哭了很久。
但她感觉到心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开始松动,那种沉重的内疚感正逐渐消散。
她带着母亲的爱与祝福,继续前行。
内疚的本质,从来都不是自我惩罚,而是爱与在乎。
只是我们要学会分辨:
哪些内疚是健康的提醒,能让我们经营出更好的关系;
哪些内疚是被操控的工具,需要勇敢推开;哪些内疚是生命的印记,需要被接纳。
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否唤起了你心中的某些情绪,或许此刻你脑海中浮现出了某个面孔——
可能是被自己伤害过的爱人,可能是被别人的“内疚枷锁”困住的自己,又或是没来得及告别的去世的亲人……
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最想对TA说的那句话,让我们一起与内疚和解,开启新的生活篇章。
作者丨何紫欣 创爱之旅资深学员,致力于使命心理学的传承,信奉“爱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
如果你也想咨询或者倾诉,请私信我!
本文的插画,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