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8月,第三季度时间过半,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时间紧、压力大。记者近期走访发现优速配资,面对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挑战,全省各地鼓足干劲、真抓实干,发展信心和动力不断增强,新势头、新动能不断显现。
观察之一:“体育+”撬动内需新市场
每当夜幕降临,位于山东威海老港码头的“海上足球场”,就会成为城市夜间的靓丽风景线。
8月16日,为备战即将举办的“鲁超”,威海足球队选拔赛首场比赛在此打响,吸引诸多市民游客观赛。不远处的夜市,阵阵美食香气飘来,此时此刻,运动和消费完美相融。据统计,这个暑期,“海上足球场”累计吸引客流超5万人次,带动餐饮、娱乐等业态整体营收增长超30%,成为“体育+夜经济”的生动注脚。
不止威海,今年夏天,像“鲁超”一样备受关注的赛事还有很多,德州市篮球联赛“德BA”、潍坊“V超”足球赛、临沂红色沂蒙“城BA”……各市举办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赛事迅速升温,点燃了全民健身的热情,也勾勒出山东体育消费新图景。
近年来,无论是高端赛事还是草根联赛,山东以“赛事+”模式有效延长赛事经济链条,打造“好运山东”体育品牌。同时发挥工业基础好、产业门类全的优势,抢抓体育消费发展机遇,大力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德州、临沂、青岛、威海、滨州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百花齐放。
然而,成绩背后还有挑战待解:优质赛事与体育产品供给仍显不足,尚未诞生如“村BA”“苏超” 般的现象级IP,产业影响力与市场号召力亟需提升。
8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列为重点议题,明确强调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这为体育产业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山东将拿出更多政策举措,进一步激发体育消费潜力,让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记者观察】
近两年,众多现象级消费事件都围绕体育展开,体育产业正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对山东来说,紧抓机遇,体育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面对不足,各地应更大力度支持各地因地制宜举办特色赛事,可以通过引入专业团队优化赛事策划、服务管理与营销推广等,让特色赛事既具“在地辨识度”,又有 “市场吸引力”,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观察之二:透过民企500强榜单看新质生产力
一款泛着冷光的钢卷优速配资,看上去和普通产品并无两样,但却能承受1000兆帕级超高强度,用它制造的汽车冷弯方管,安全性能大大提高;一种最新研发锚杆能承受700兆帕强度应力,与普通的锚杆钢筋相比,腐蚀率降低50%,成为煤矿工人的“安全保护神”……
位于泰安市的石横特钢车间里,这样的创新产品并不少见。这家民营钢铁企业,在行业低谷期实现了利润攀升。总经理张连航坦言:“不加大力气做研发做创新几乎没有出路,企业这几年的企业研发费用,占到了销售收入的4%。”
8月28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山东有51家企业上榜,入围企业数量保持全国前三位,其中9家企业营收超千亿元。
从行业看,在上榜的51家企业中,传统产业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企业数量众多,且营收规模较大。但进一步分析就能发现,新质生产力在传统行业的聚集是山东取得上述成绩的关键。上榜企业以创新为引擎,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产品多元化等方面不断发力,保持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山东民营经济的活力离不开环境土壤的持续优化。这个8月,两场事关民营经济的座谈会在山东召开。一是时隔半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再次召开高规格民营企业座谈会,聚焦民营经济面临的困难挑战,提出扎实开展服务民营企业专项行动;二是山东省领导与“新时代民营企业家培养计划”培训班学员座谈交流,倾听意见,共话投资与招商。
各市也有新部署。比如,临沂举办第二届临商大会,掀起新一轮产业招商和创新创业热潮;德州召开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暨产业链工作推进会议,直击民营企业发展难点、堵点,强化产业链推进机制……种种举措为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集聚效能。
【记者观察】
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但机遇往往和挑战同生共存,必须在困难和挑战中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来。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认真落实各项纾困政策,让民企发展环境更安心更舒心,民营经济才会不断强健筋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观察之三:新能源多领域解锁新成就
最近一段时间,山东新能源领域多点突破,多项“首个”成就,吸引了全球目光。
8月24日,全球首座“超阶零碳大楼”在山东青岛正式启用。除光伏发电外,大楼还通过梯次储能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放电,实现100%绿能替代。大楼的启用,为后续零碳建筑的推广提供了实践范例。
不久前,全国首个100%绿电直连零碳产业园在山东东营启动建设。产业园的“特别之处”在于,本地风电、光伏发的绿电,不进大电网,而是直接通过专线供园区企业使用,真正实现“电从身边来、能在园内储”。绿电直供模式一旦成熟,将为全国能源型城市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除了这两项“首个”,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有了新进展:海阳核电3号机组近日完成大型模块吊装,已全面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山东新能源发展的“底气”,不仅体现在能源基础设施中,还藏在电网数据里。8月22日11时19分,山东电网负荷达1.3021亿千瓦,度夏以来第8次创历史新高,其中,风光新能源合计5016万千瓦——新能源在迎峰度夏关键时刻的发挥了支撑作用。
实际上,能源转型是山东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山东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绿色产业加速发展。
【记者观察】
当下,山东正在把“能源偏煤”的老标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机遇。诸多探索不仅仅意味着山东能源结构加快调整——从“煤电独大”向“风光核储多元互补”的转型领跑,更意味着山东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领域的先行先试不断取得新成效。期待山东实现更多创新,为不同类型区域的绿色转型提供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大众新闻记者 于新悦 李振 设计 张海飞)
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